最近,缅甸的局势相当动荡,尤其是缅北地区局势混乱不堪,几乎乱成了一团糟。与此同时,缅甸的首都内比都所在的曼德勒省也没有太平,人民防卫军在当地的活动愈发频繁,内比都已经进入了高度警戒状态。然而,正当缅甸的局势四面楚歌时,竟然还有一部分民众跑到东方大国(我们可以推测是印度)的使领馆前举行示威。这一举动让东方大国不得不出动自己的护航舰队,前往仰光进行访问,以此提醒缅甸当局:历史上,曾有一套“以海制陆”的作战策略,而这其中,仰光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仰光是缅甸的第一大城市,人口接近800万,几乎占据了缅甸总人口的七分之一,缅族人口更是接近五分之一。作为缅甸的经济中心,仰光的地位无可替代。与之相比,新都内比都简直就是一个空城,缺乏生气。仰光不仅是缅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还一直以来是缅甸的商业和经济中心。然而,尽管仰光如此重要,缅甸的军政府和历届民选政府却并不把它视作首都,因为历史上,仰光的地理位置让它极易受到海上力量的威胁和攻击。
展开剩余79%仰光的历史渊源并不完全属于缅族人,它的创建者是缅族的宿敌——孟族。孟族是中南半岛的农耕民族,文明程度远远超过缅族。孟族人在靠近海边的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仰光,并将其作为缅甸佛教的传播中心。孟族人也以仰光为核心,建立了多个王国。缅族的崛起则是在信仰的名义下,从伊洛瓦里江三角洲地区南下,攻占了仰光一带,并大力摧毁了孟族的王国。历史上缅族的三大王朝,三大帝王的辉煌成就之一,就是征服孟族,攻占仰光周边地区。缅族与孟族、仰光之间的冲突与恩怨持续了五百多年。
直到1755年,雍籍牙大帝(缅甸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帝)才最终征服了仰光,并将其命名为“仰光”——意为和平与停止战争。尽管他赋予仰光如此和平的名字,但雍大帝并不认为这与自己的征战有任何关联。在建设“和平之城”仰光的同时,他却并没有放下战争,仍然频繁出兵泰国。仰光在缅甸贡榜王朝的神话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缅甸的君主自称为现实中的佛陀,而仰光的佛塔中保留着释迦摩尼的头发。仰光不仅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还是缅甸宗教信仰的中心。
当雍籍牙攻占仰光时,曾遭遇法国雇佣兵的顽强抵抗。然而,由于缅甸军队装备了燧发步枪,射击技术上也优于当时的清朝军队,法国雇佣兵的抵抗未能造成太大影响。缅甸军队击败了法国雇佣兵,甚至在北方与清朝军队交战,缅甸君主和军队并未认为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反而自信地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存在。19世纪初,缅甸甚至向印度的阿萨姆邦发起进攻,迫使当地一些印度人臣服,并占领了具有历史渊源的若开王国,缅甸还计划攻占达卡,让印度向其俯首称臣。
然而,英国人也对缅甸虎视眈眈,计划通过印度向缅甸扩张。当时的缅甸军队出乎意料地先发制人,一度令英国陷入困境,甚至在孟加拉的拉穆战斗中击败了英国招募的印度步兵团。尽管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并未放弃,他们把目光瞄准了仰光这一战略要地。经过精心的海上部署,英国集中优势兵力,沿着佛教僧侣传教的路线,直接向仰光推进。英国军队在海上投入了大量火力,包括四十门随军火炮、多艘巡洋舰和小型炮舰,共计数百门18磅炮。
缅甸海军的主要火炮则是4磅炮,面对如此强大的英国海军火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在英国舰队登陆后,缅甸军队不得不回防,企图保卫装有释迦摩尼头发的佛塔。尽管缅甸集中三万人围攻占据有利位置的英国军队,最终还是以惨败告终。第一次英缅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动用了5万兵力,花费了1300万英镑,令东印度公司倍感沉重。第二次英缅战争同样以封锁仰光为主轴,缅甸军队再次不得不迎战。经过三次英缅战争,英国最终控制了缅甸,而仰光则彻底成为缅甸的经济和商业中心,缅甸的商业市场被印度商人所垄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仰光依然是缅甸的战略要地。1941年底,日本军队占领了缅甸最南端的维多利亚角,并且不断用航空兵对仰光进行轰炸,最终在两个月内成功占领了仰光。尽管仰光现在不是缅甸的首都,但它和周边地区依然是缅甸稻谷的主产区,并且集中了大部分工商业资源。
至于如今的缅甸海军,现有的护卫舰数量有限,仅有8艘超过1000吨的护卫舰,其中只有6艘装备了导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装备了导弹的护卫舰中,有四艘装备的是东方大国生产的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即便这些护卫舰在理论上能发射16枚鹰击-62反舰导弹、16枚C-802反舰导弹和8枚SY-1A反舰导弹,但它们的火力配置仍然远远不及东方大国的军舰,尤其是在信息化和导弹射程等方面,差距巨大。
缅甸虽然拥有8架苏-30战斗机和30架老旧的米格-29战机,但这些战机在现代空战中几乎毫无竞争力,面对东方大国的空军,将毫无胜算。如果东方大国的护航舰队在空军的配合下直接进攻仰光,缅甸的海军将面临灾难性的失败。当然,东方大国并不直接威胁缅甸,而是通过展现军力让缅甸政府保持冷静,作出理智的反应。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