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则冷门专业“无人报考”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遇冷,补录名单发了四次,生源还是招不满。一年学费高达六万元,这样的价格直接把不少家庭拒之门外。
简单算下来,四年光是学费就24万,再加上海外交流、生活等各项开销,读完本科离50万也不远。家长们一合计,心里直打鼓:这笔钱要是在二线城市买房都能付首付了,何必砸到一个就业前景并不明朗的本科身上?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1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连一个学生也没招到。要知道,大学扩招的这几年,哪怕是相对冷门、成绩边缘的考生,填报志愿时都恨不得“捡漏”一切可能,最终还是有这么些专业成了彻头彻尾的“无人区”。背后真正的原因,其实挺耐人寻味。
以这个旅游管理为例,招生门槛不低。高考英语至少得115分,大二之后全英文教学,还要求雅思7分。毕业证虽然是“双证”:一个东北财经大学、一个英国萨里大学,可一查排名,英国那所高校在全球600名开外。更扎心的是,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大概4800块钱,业内还有一半人干着干着就转行了。
试想,辛辛苦苦读四年,家里掏空钱包供出的“海归”,回国却只能拿着跟普通院校没大差别的工资——哪个家长愿意买单?
其实,类似这样的噱头专业并不少见。过去“中外合作”、“双文凭“,多少能唬住人,如今家长和考生越发理性。浙江那边还搞了个“数字文旅运营”,名字听起来时髦,但大家早悟出门道——换个酷炫的新包装,只不过掩盖不了“天坑”本质。
张雪峰的那句流行语:“专业名越新潮,套路越深。”现实摆在那儿,热门专业压根不需要花里胡哨,冷门才要不断换壳自救。
大学教育本该关注学生未来,而不是靠一纸头衔和高价学费做表面文章。如今高学费又就业无优势的合作办学专业频频遇冷,既说明家长们算账越来越精细,也反映出社会对所谓“洋文凭”的幻觉正在褪色。
投资教育本是家庭重任,但这种看不到回报的买卖,谁还敢轻易尝试?今年的报考结果恐怕已经给了最直接的答案。
作者|本文转载自@春暖花开
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