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一直以来是争夺空中优势的关键武器,从越南战争以来,它便成为空对空作战的主力武器。随着技术的进步,从近距离格斗到超视距空战,空空导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最近的消息显示,中国正在研发一种射程达到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一突破性进展,或许将彻底改变空战的规则,甚至有可能在冲突期间使敌方空军无法展开作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新型导弹的潜力,可以将其与现有导弹进行对比。中国这款导弹的射程,约为“流星”空空导弹的五倍(200公里),也大大超过了美国的AIM-174B(400公里)和俄罗斯的R-37M(400公里)。即便是中国当前射程最远的霹雳-17,其射程也仅为400公里左右。因此,这款新型高超音速空空导弹不仅可能重塑空战的战术与理论,还可能在战略层面改变整个印太地区的力量格局。
展开剩余84%为了探讨空空导弹如何在过去60多年内影响空战,并迫使敌对国家调整其战争策略,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空空导弹的发展历史。
空空导弹的早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约肯的海军军械试验站开始了空空导弹的研发工作。1956年,AIM-9“响尾蛇”导弹正式进入美国海军服役,这款导弹通过追踪发动机尾焰的热信号进行目标锁定,成为第一款实用的红外制导近距离格斗导弹。
AIM-9B采用了硫化铅(PbS)探测器,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使得发射平台能够在发射后进行机动,显著提高了生存率和战术灵活性。然而,这款导弹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只能从目标的后方锁定目标(因为热信号最强),而且在潮湿或雨天时性能下降,射程也仅限于2到4.8公里。
与此同时,苏联也在积极研发空空导弹。1957年,苏联推出了K-5空空导弹,这款导弹采用了初步的雷达制导方式。K-5没有自己的导引头,必须依赖发射平台的雷达照射目标,并且导弹通过雷达波反射进行制导,这要求发射平台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要持续照射目标,暴露于敌方火力之下。
空空导弹改变空战格局
空空导弹的问世,迅速改变了空战格局。1958年,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一架米格-17战斗机被F-86发射的AIM-9B导弹击中,但导弹没有爆炸,最终被飞行员带回国内。此后,这枚完整的导弹交给了苏联进行研究,苏联在1961年推出了K-13型空空导弹,仿制了AIM-9B的技术。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空空导弹的射程逐渐增大,超视距空空导弹成为主流。如今,欧洲的“流星”导弹、美国的AIM-120D射程接近200公里,中国的霹雳-15E具备145公里的射程,而自用版本的射程更是突破了200公里。俄罗斯的R-37M、KS-172等导弹,以及中国的霹雳-17,射程均在400公里左右。
射程突破: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崛起
俄乌战争期间,R-37M导弹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例如,在2024年7月,俄罗斯一架苏-35S战斗机以213公里的超远距离击落了一架乌克兰米格-29战斗机,证明了这种导弹在现代空战中的巨大价值。然而,随着中国正在研发一款射程高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一现状或将被彻底改变。
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这款新型导弹已经完成了最终的测试,射程在800到1000公里之间。通过在“火星任务隧道”风洞中进行高温高摩擦环境的测试,验证了导弹在极端条件下的耐受能力。除了射程的突破之外,导弹的飞行速度也是令人担忧的因素,因为其能够以高超音速飞行,给敌方带来巨大的威胁。
2023年,中国在一次模拟空战演习中,为第六代战斗机配备了这款超远程空空导弹。该导弹能够爬升至大气层边缘,再以高超音速俯冲攻击目标。这一报道警告称,基于其飞行速度,没有任何美国飞机能够逃脱其攻击。而美国的B-21轰炸机、预警机、加油机等大型空中平台,甚至连F-22战斗机,也难以抵御这一威胁。
未来空战的转折点
知名国防分析家帕特里夏·马林斯指出:“中国的新型导弹将改变空战规则,不仅射程是俄罗斯R-37M的两倍,而且是西方主流空空导弹射程的4到5倍。大多数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范围都不到400公里,因此中国可能依赖隐身飞机或高空无人机来完成导弹目标的获取工作。”
虽然这款导弹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且中国在过去有过夸大研发能力的先例,但如果这些技术确实得到验证,这款高超音速导弹将为中国提供极大的空战优势,让美国和俄罗斯在空中作战中陷入被动局面。这种技术的突破,势必对未来的空战模式和国际力量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